細處著手潤物無聲
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并非封閉抽象的概念,而是蘊含于社會生活的細節(jié)里,體現在公民日常的行為中。正所謂,“劈柴擔水,無非妙道;行住坐臥,皆在道場”。如同蘭考焦桐記錄著焦裕祿的公仆情懷,施甸林場熔鑄著楊善洲的赤子之心,一種價值觀只有具備人格化、形象化、具體化的具象形式,才能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正因為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應從細處著眼、從細節(jié)入手,目標要細化、態(tài)度要細致、措施要細密,才能起到潤物無聲、熨帖心靈的作用。從一個人的工作中來說,就是敬業(yè),兢兢業(yè)業(yè)每一分鐘。
潘榮華眼里的雷鋒精神:“做鄉(xiāng)村百姓信賴的好電工”
潘榮華是安徽歙縣供電公司一名有著26年黨齡的普通農電員 工,年青時當過兵,部隊轉業(yè)后回到老家務農,自1982年起從事農電管理工作,沒曾想,這一干就是三十一年。
“華駝”美名傳鄉(xiāng)鄰
潘榮華今年55歲,中等個子,面龐清瘦,與筆者見面時穿著一身藏青色的工作服,和人說話時總是面帶微笑,話語不多、話聲不大,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憨厚、樸實。因為名字里帶個“華”字,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華駝”。 潘榮華的同事說:潘榮華的父親81歲高齡了且患有嚴重哮喘病,白天忙完所里的工作,下班后連夜趕回家照顧老父親,第二天又早起下山忙供電所里的日常工作。
潘榮華的家在歙縣新溪口鄉(xiāng)新溪口村后山的五家組,距離他上班的小川供電所有8公里,其中有3公里的山間小路和1公里的水路,另一半是公路,路途雖然不算遙遠,但上山的路幾乎都是臺階,既狹窄又陡峭,彎道又多,雨雪天很難走,潘榮華身為一名山區(qū)用電管理員,為了干好本職工作,又為了照顧81歲高齡且患有嚴重哮喘病的父親,寒來暑往,風里來雨里去,不知在這條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奔波了多少個來回,磨破了多少雙鞋。
黨員先鋒樹楷模
1993年臨近春節(jié),歙縣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新溪口鄉(xiāng)境內脆弱的10千伏武陽153線受到重創(chuàng),架在兩座高山頂上的200多米大跨越導線不堪覆冰荷重從中折斷,一根電桿攔腰斷為兩截,另外三根電桿嚴重傾斜,致使沿線50多個配電臺區(qū)的3000多戶村民停電。
面對突如其來的冰雪災害,當時身為新溪口鄉(xiāng)電管站站長的潘榮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組織抗冰搶險保供電的行動中,他迅速動員12名身強力壯的山民幫忙,硬是用前拉后推的笨辦法,在冰天雪地里,在亂樹和荒草叢中,將重達1000多公斤的電桿拖拽上山頂,并迅速組織搶修作業(yè),前后耗時兩天時間,趕在大年三十前,恢復10千伏武陽153線供電,讓3000多戶村民過上了一個亮堂堂的春節(jié)。
服務鄉(xiāng)鄰見真情
提起潘榮華的工作,身邊的同事都豎起大拇指。他一個人要管13個配電臺區(qū)1300多個用戶的抄表、收費和日常維護工作,在緊急時刻還要協(xié)助配電班搶修10千伏線路。 潘榮華管理的配電臺區(qū)都在深山里,抄表收費全靠兩條腿來回跋涉,非常辛苦。
書寫新時代的雷鋒精神
雷鋒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標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是與雷鋒精神一脈相承的。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中,要始終堅持與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依托志愿服務開展學雷鋒活動,賦予學雷鋒活動鮮明的時代內涵。這是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的新任務,是新時期志愿服務工作的新使命。